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新機會,業界廣泛以為,香港若能與澳門、前海、橫琴、南沙等地在金融發展上互相和諧,并更好地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融資需求,不僅能有力推進整個灣區經濟發展,同時也將鞏固自身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

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過往始終是內地企業“出海”時重要的上市融資平臺,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及內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重要通道,具備眾多不可替代的優勢。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討所常務所長莊太量以為,香港資金自由流通,金融人才豐碩,信息高度發達,稅率較低,而且有很好的英文環境,可以成為大灣區的金融中心。
然而,互聯網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生物科技等新經濟情勢近年來急速發展,已成為大灣區內以至整個中國經濟增加的主要引擎,相干改變也為香港金融業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面對傳統優勢和嶄新挑戰,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年7月1日就曾給出方向。她表現,香港可以在國際資產管理、資金管理、風險管理、項目融資、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方面,協助和推進大灣區城市“走出去”。透過增強與內地的金融會作,增進金融服務和資金流動,致力推進大灣區的創新和發展,并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務支撐。
今年6月,港交所宣布上市框架咨詢文件,建議設立創新板,分為“創新主板”和“創新初板”兩個板塊,均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表現,港交所建議設立的創新板,尤其是當中的“創新初板”,恰恰逢迎了大灣區新經濟產業的需求,為這些企業的融資提供贊助。
洪為民指出,當前,香港市場中新經濟產業方面的量并不大,但大灣區中卻有很多。很多國際投資者對新經濟產業有興致,可吸引他們通過香港,在其熟習的環境、法律和監管制度下投資這些項目。未來,港交所創新板的發展必定要依附大灣區的項目。
在制度上,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及政策研討主管謝國梁回想起香港錯失阿里巴巴的案例。
“面對大灣區新經濟產業的發展,香港急切須要進一步完美上市平臺架構,打造新的經營模式和制度來配合新經濟發展的需求,這既有利于香港的提高,也能夠更好地服務大灣區。”謝國梁說,當初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沒有在香港上市,正是涉及到一些制度上的障礙,因為這類企業很多時候要求同股不同權。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雖然在金融業上具有宏大的優勢,但面對澳門、前海、橫琴和南沙等新興金融市場的競爭,如何和諧發展,共同打造灣區金融核心圈也是未來一大挑戰。
以目前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主要的跨境金融中心的前海為例。當下,在前海注冊、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可在國務院同意的額度範圍內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謝國梁以為,前海企業來港發債最終會實現互利雙贏。一方面,前海企業可以通過香港尋找到更多的資金支撐,加速自身的發展,進而服務大灣區建設;另一方面,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將為香港債市發展帶來機會。總體上來看,香港債市的發達水平還不算高,愿望能夠抓住機會實現發展,這對香港而言是非常正面的。
莊太量表現,大灣區內每個處所都有自己的優點,須要做好分工,這樣能力和諧發展,恰當的競爭也有利益。
雖然香港作為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顯著的優勢和豐碩的經驗,但也存在必定的劣勢。莊太量指出,香港的成本很貴,有金融人才流失的壓力。但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陸續開通,交通將越來越方便,加上大灣區若能夠提供廉價的房子,相信香港在這方面的壓力將能夠得到緩解。
洪為民說,大灣區對香港的發展來說可能是最后一個機會,是香港非常主要的一個增加點。透過與區內各城市之間在金融方面的合作,不僅僅是在為大灣區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撐,也是在實現香港自身的發展。
謝國梁以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開放型的金融系統,商業網絡伸向全球。隨著大灣區經濟做強、做大,相信可認為香港的金融和專業服務帶來更多機遇,有利于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位置。(中新社記者王勇)
?港勤集團專業提供香港公司注冊,境外公司審計,商標注冊,秘書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經過多年打造與沉淀,公司客戶遍布全球。對每一位客戶的服務做到精益求精,讓每一位客戶感到服務滿意。

【返回上一頁】
下一篇:全球掀減稅浪潮 中國順勢應對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