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21-03-02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近日,香港生產力增進局頒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香港中小企營商指數調查成果,顯示營商指數已降至2012年第三季開端調查以來的最低位。

據剖析,海外市場欠佳及金融市場不穩,令香港中小企經營環境愈來愈差,這些中小企將何去何從也成了大家關懷的問題。
營商分項指數全線下跌
此次宣布的綜合營商指數由五個分項組成,分離為營業狀態、招聘意向、投資意向、盈利表示及環球經濟。數據顯示,五個分項指數全線下跌,其中“營業狀態”的跌幅最為顯著。
渣打香港高等經濟師劉健恒表現,本次調查成果的數據連續疲弱,反映外圍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不明朗,仍然對本地中小企業帶來必定的影響。行業分項指數廣泛下跌,反映市場情感廣泛悲觀;招聘意向首次跌穿樂觀分界限,顯示市場彌漫的挑戰和不肯定性已減弱中小企業的長期信念。
調查還探討了經濟不景氣對企業的影響。與一年前相比,65%受訪中小企表現利潤降落,平均跌幅為18%。若經濟不景氣情形連續,近兩成公司于一年內將面臨結業危機,當中5%更表現或于三個月內結業。
各界為中小企走出低谷支招打氣
有剖析以為,香港經濟身處逆境,既是受全球經濟龐雜動蕩所致,也是香港深陷內爭內訌泥沼所累,內外兩種不利因素夾擊之下,香港中小企面對很大經營壓力。
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郭振華說,近期內地訪港旅客人數降落,零售業是受打擊最大的重災區,將來有兩成中小型零售企業結業亦不足為怪,但未必一年內就關門。他以為,面對逆境,不少中小企會千方百計減省支出,斟酌減少兼職員工、讓僱員放無薪假,甚至裁員。若真的“捱不住”,則會暫時收縮業務,預料最終選擇結業者不會多達一成。
香港生產力增進局副總裁老少聰表現,在經濟下行的情形下,企業更應善用科技為業務帶來新的增加。應視科技為投資而非成本,以此港勤效力、節儉營運成本和增強競爭力。
《香港商報》評論文章稱,中小企面對逆境,要施展機動優勢,自動應變,積極進取。通過進步服務質量,提供創新產品,展開多元化業務。同時應用內地和“一帶一路”機會,拓展市場,開闊空間,方能戰勝艱苦,捱過寒冬。
特區多舉動助中小企渡難關
早前,香港特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便發表文章稱,香港有30多萬家中小企業,占本地企業總數逾98%,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未來一年香港經濟存在不少風險,須要及時采用恰當辦法,提振經濟,支撐本地企業,保障市民就業。
在資金方面,為了贊助中小企業更容易地向銀行爭奪到貸款,特區自2001年以后推出了中小企業信貸保證籌劃,由特區提供信貸擔保,協助企業取得最高達1200萬港元的貸款。
此外,特區去年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和“發展聲援基金”注資15億港元,將“發展聲援基金”每個項目標資助上限由200萬港元進步至500萬港元。
2012年,為了協助香港中小企業及行業組織更好地開辟內地市場,特區特殊推出一項總值達10億港元的“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
在提供信息方面,特區自2002年起設立中小企業聲援與咨詢中心,為香港的中小企業提供營商所需的一站式免費咨詢服務。
特區還為中小企業量身訂制了培育籌劃以及共享工作空間,為中小企業主提供負擔得起的租賃空間以及技術培訓聲援。
特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言人表現,特區十分器重中小企業的發展,致力為中小企業締造有利營商的環境。
?
聯系我們